欢迎访问“中国好品牌” 时间: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避免猪肉价格大起大落

来源:新京报  投稿人:好品牌  时间:2020-06-16  

文章简介:建立长效保障机制,避免猪肉价格大起大落

    采取措施缓解供需矛盾,稳定猪肉市场,既是为了保障基本民生,同时也是为了防止经济运行被其“绑架”。
        国家统计局6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涨幅比4月回落0.9个百分点,全国CPI终于回归“2区间”,创去年5月以来同比增速新低。而在今年1、2月份,CPI同比涨幅都在5%以上。
  5月的CPI增速回落原因很多,但主要是食品价格涨幅收窄,其中又以猪肉价格下降“贡献”最大。5月猪肉价格环比、同比涨幅分别下降了8.1%、15.2%,已是其连续第12周下降。作为这一轮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猪肉曾因其价格暴涨把中国CPI增速拉高达3个点以上,如今又成了抑制物价上涨的“压舱石”,可见在中国,抓好“猪肉经济学”有多重要。
  在经济界,后疫情时代的食品价格到底是下降好还是上涨好,目前尚存争议,因为CPI回落同时警示通缩风险,反映了内需热度。但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对于猪肉价格下降肯定是持高度欢迎态度,因为猪肉价格背后不止是经济学术语,它更事关基本民生,如果猪肉价格一路高涨到多数普通老百姓都吃不起的程度,其影响到的实际是全社会的整体幸福感。
  从这个角度讲,未来相关部门应吸取这一轮价格暴涨的教训,逐步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合理引导市民消费选择,避免市场大起大落,这既是为了保障基本民生,同时也是为了防止经济运行被猪肉所“绑架”。
  如果从2018年中国猪肉价格开始大幅上涨开始算起,到今天,猪肉成为热点议题已近两年时间。两年间,猪肉价格持续走高,到今年2月份,甚至较同期涨幅高达135.2%,虽然此后三个月间价格开始逐步下跌,但实际上按同比算,5月份的猪肉价格仍比去年同期上涨了81.7%,价格仍在高位。
  此次猪肉价格环比下降主要原因,一是随着生猪产能的进一步恢复,猪肉供给在持续增加;二是猪肉消费正在进入淡季,之前的元旦、春节“两节”时期,中国家庭是一年之中猪肉消费最大的时段,比如腌腊肉、灌香肠等,但随着气温升高,对猪肉的需求开始下降。
  换言之,主要是得益于供需矛盾的缓解。但如果考虑到疫情缓解后,中国经济加快复苏,餐饮等消费也会活跃起来,猪肉的价格很可能又会因供需原因停止下降甚至反弹。因此,有关部门对猪肉价格仍不能忽视,相应的稳价格、保供给措施仍应持续加码。
  本轮猪肉价格暴涨源起于供给大幅减少,但其价格上涨居然对居民造成如此痛感,甚至严重影响到CPI涨幅,其中原因值得反思。
  首先是中国人的餐桌对猪肉过于依赖。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猪肉消费量11058.8万吨,中国独占5481万吨。在此情况下,一旦猪肉产能遭遇“黑天鹅事件”,靠进口或日常猪肉收储很难平抑供需矛盾,只能通过时间和价格来解决。事实上,中国人餐桌上的猪肉比例可适当减少,牛羊鸡鱼肉甚至人造肉的比例可适当增加,形成更经济也更健康的食谱组合。
  中国人对猪肉涨价的痛感则反映出,中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一事实。中国的GDP虽已接近美国,但人均收入仍相差甚远,尤其是反映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比重的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虽连续8年下降,但到2019年仍高达28.2%,而欧美发达国家均为个位数。当中国人能像发达国家居民一样,买1公斤猪肉花销只占收入的千分之一左右的时候,对其价格涨跌也就不会太过敏感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好品牌”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好品牌”,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0415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883号

中国好品牌 | 版权所有www.haobrand.net